2007年8月1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六版:“八一”特刊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军人本色

  今天,他们是法官、检察官;而昨天,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——士兵。他们都曾走过激情燃烧的岁月,部队赋予了他们坚强和执著的秉性。如今,军旅生涯已离他们远去,但是赤诚情怀却未曾稍改。忠于国家,忠于法律,他们行走在追求公平、公正的新征途上。

  从技术勤务兵到专家型检察官
  军人的意志品质成就检察“大内高手”

  胡根明,当兵16年,曾是济南军区空军某部技术勤务兵;现在,他是杭州市人民检察院公诉处处长。两个岗位上,他表现得同样勤奋,同样出色。如今,被称为我省检察系统“大内高手”的他,坚信是部队赋予了他那份始终如一的执著:在部队养成的学习的习惯、坚毅的个性、敬业的精神,都在他今后的工作中,起到了关键的作用。

  胡根明,以善于说理、办案细致著称,是办理各类刑事犯罪案件的专家型检察官。他先后主办过杭州海关原关长耿永祥受贿案、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罗鉴宇受贿案等大案。

  16年军旅生涯,让他受益终生
  记者去采访时正是午休时间,这位闻名全省检察系统的“公诉老大哥”正在埋头查阅案卷。言谈间,年近六旬的胡根明显得神采奕奕,一股军人独具的铮铮风骨,毫不掩饰地从眉宇间流淌出来。
  1968年,18岁的胡根明成为了济南军区空军某部的一名技术勤务兵。由于兵种的特殊性,需要掌握大量情报通信方面的专业知识,甚至对英语水平也有很高的要求。这对当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胡根明来说,是一道不小的坎。
  “那个时候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:既然干了,就一定要干好。”就是凭着这个想法,胡根明在平时的实践操作中,积极思考、总结,一有空,就一头扎进专业书籍里。很快,他便以自己的勤奋努力,换来了出色的业务能力,一跃成为部队的技术骨干,并且在当兵3年之后被部队提干。
  军旅生涯,往往是一个年轻人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。胡根明说,他很珍惜自己作为军人的那段岁月:那时候养成的学习的习惯、坚毅的个性、敬业的精神,都在他今后的工作中,起到了关键的作用。

  刻苦钻研的精神,让他屡破疑案
  1984年,胡根明转业后到了杭州市人民检察院公诉科。那个年代,检察队伍里几乎没有科班毕业的专业人才,像胡根明这样的军转干部,是当时的主力。一边办案一边学习的他,感受到了自己法律专业知识的缺乏。
  “当时的压力非常大,在这里不懂法,就像军人的手上没有枪,怎么上战场?不过,也正是因为军人出身,所以我相信,再大的弱点,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克服。”在公诉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几年,胡根明用自己的行动兑现了一个军人的诺言。他不仅坚持岗位自学,还在近五十的年纪,获得省电大法律专业的本科文凭。接着,他又参加了浙江大学经济法法学研究生进修班,成为了当时年龄最大的学生。
  “我学习,不是为了文凭、待遇,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一种需要,所以学习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。我常说办案是精神生活的需要,而学以致用的那种成就感,是一种很好的精神享受。”
  百信鞋业郑国民、温渊等特大雇凶伤害案中,有这样一个情节:凶手并不认识被害人,而是其中一名被告人带着凶手去指认的。到了法庭辩论阶段,辩护人对这一情节的证据提出了质疑。
  胡根明发现,这个问题,在之前的庭审调查阶段并没有明确。根据经验和对法庭程序相关规定的理解,他请求恢复法庭调查。辩护人抗议,结果抗议无效。
  “这是我在学习中加深了对法律的理解:法庭辩论阶段,若有必要,可以恢复法庭调查。实战上,真的用到了。”正是这种学以致用的成就感,让胡根明不断拿下疑难大案。

  他用责任心,捍卫法律尊严
  将有罪之人绳之以法、给可塑之人自新机会,这一直是胡根明办案坚持的原则。
  “检察官是一个神圣的职业。对案子的当事人双方而言,你的工作可能决定他的一生,影响到他的家庭和他身边所有的人。因此,责任心是做一个检察官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。”
  一次,有位大学生去银行取钱,填单时发现旁边居然有一叠美金。真是一时糊涂,她想也没多想,趁人不注意拿了美金就走。而这叠美金是一位老太太转身拿单据时放在柜台上的。
  其实,这名学生从钱到手那一刻起就为自己的行为后悔了。在忐忑不安和充满矛盾的自责中,她被找到了。当时,有两种意见:追究刑事责任或是不追究。
  “如果追究刑事责任,这名学生的前途可能就此断送。如果给她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,也许能挽救一个人。”在“两可”的情况下,胡根明给出的建议是,从这个学生以后的前途着想,由学校来教育她。他相信,通过这次深刻的教训,也通过挽救帮助,这名学生以后一定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。
  本报记者 陈岚/文  陈立波/摄

  从军校学生到刑庭法官
  军营里种下的法律种子开花结果

  陈立芳,当兵10年,在军校学的是无线电工程专业,毕业后到总参某部从事技术工作。如今,他是杭州萧山区法院刑庭副庭长。军旅生涯铸就了他吃苦耐劳、坚韧不拔的性格,他走路像一阵风,说几点开会就绝不会迟到半分钟,尤其在审理案件时,军人特有的雷厉风行的作风显而易见。

  平头,鼻梁上架一副眼镜,说话很斯文,初次见面,要想在陈立芳身上找些军人的痕迹,有点难。用他自己的话说,看外表,可能就剩发型还姓“军”。陈立芳是杭州萧山区法院刑庭副庭长,一名真正的法官。

  部队里与法律结缘
  和很多热血男儿一样,当兵一直是陈立芳的梦想。1991年,从萧山临浦中学(现在的萧山二中)毕业的陈立芳开始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选择:在报考提前批录取的军校不影响其他高校录取的情况下,陈立芳在志愿上填报了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。通过政审、体检,跨过几道关后,陈立芳如愿以偿地进入军校。
  在军校的4年中,陈立芳主攻了无线电工程专业。1994年,成绩优异的陈立芳毕业后被分配到总参某部,从事技术工作。从军校到部队,依然是一身军绿,依然是纪律严明,依然是勤奋学习。由于部队工作的需要,陈立芳开始学习计算机,并且很快成为计算机通。与此同时,在业余时间,他又自学起了法律。
  “部队里的学习氛围很好,学习第二专业、第三专业很平常。”陈立芳成了自学队伍中的一员。“军校里读的是理科,所以就想再读个文科专业。”就这样,陈立芳选择了在业余自学法律。发起这次自我挑战后不到4年的时间,陈立芳通过了18门课程的自学考试,收获了一个法律本科文凭。
  这个自学得来的法律本科让陈立芳夯实了法律基础,更重要的是,对法律事业的浓厚兴趣也油然而生。

  脱下军服换上法袍
  6年后,已经是个出色军人的陈立芳面临第二次选择,他要转业了。
  就在考虑转业到什么单位的时候,陈立芳看到、听到了一些认为转业军人不适合进法院的言论。“我偏不信,我偏要进法院工作,看看行不行!”军人的那股子犟劲上来了。
  2000年8月,经过双向选择,陈立芳脱下那一身军绿,转业到了萧山区法院。刚进法院,懂计算机的陈立芳立即在法院网络建设、管理上发挥了作用,但此时,他离法官职业似乎还很远。
  那时还没有司法考试,不过,陈立芳打算去参加律师资格考试。“试试自己到底有多少水平。”就在陈立芳下定决心后,取代律考的第一次司法考试来临了。报了名,陈立芳从书店抱回一摞书。每天下班回家,他就开始啃书,春节也只给自己放三天假。冲刺了三四个月后,陈立芳在同事们的羡慕中顺利地拿下了司法考试。
  陈立芳开始向法官的位置靠近,速度快得不得不让人佩服。审理的第一个案件,陈立芳至今记忆犹新:那是个亲戚间打架造成的伤害案件。“现在看来是个很简单的案件,当时拿到手上,还是感到无从下手。”在审理该案时,陈立芳第一次正式体验到了法官的魅力和责任。

  军人的雷厉风行
  转化成了办案的高效
  2004年10月,陈立芳正式调入刑庭,成为一名真正的法官,一名雷厉风行的法官。走路像一阵风,说几点开会就绝不会迟到半分钟,尤其在审理案件时,军人特有的雷厉风行的作风显而易见。2006年,陈立芳审理了249件刑事案子,是刑庭法官里审案最多的一个。
  不久前,萧山法院开始竞聘上岗,陈立芳报名竞聘刑庭副庭长。他在竞聘演说中说“军旅生涯铸就了我吃苦耐劳、坚韧不拔的性格”,当兵的经历不仅为演说增添了亮色,更让陈立芳具备了能学习、肯钻研的素养。就这样,进法院7年后,一个曾经的法律门外汉脱颖而出。
  问及下一个目标,陈立芳说,下一个目标就是当一个好法官,把每一个案件办成铁案。对一个法官来说,这既是最基本的要求,也是最高的要求。
  像陈立芳一样从军人优雅地转型为法官的人,在萧山法院有很多,他们有的在干执行,有的是法警,也有的在后勤部门,虽然身处不同的职位,但是军人的风采依然在他们身上闪亮,他们都不愧为当过兵的人。
  本报首席记者 余春红 文/摄 通讯员 徐治平